首页 辉煌历程
顺德德力柴油机厂
是顺德早期工业代表性企业之一
是容桂珍贵的工业遗产


协生机器厂=>地方国营顺德县人民机器厂=>地方国营顺德县机械厂=>地方国营顺德农具机械厂=>顺德县农机修理制造厂=>广东省顺德柴油机厂=>顺德县德力集团公司=>广东德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德力柴油机有限公司”为属下全资子公司)
 

一、协生机器厂(德力公司前身)
广东德力柴油机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容奇“协生机器厂”
它创建于一九四三年,以维修糖业、缫丝、粮食加工、水利等机械为主。
 

二、地方国营顺德县人民机器厂
1950年10月,协生机器厂老板因偷税漏税,工厂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地方国营顺德县人民机器厂”,从此纳入地方工业发展体系。经招收新技工,工人数量增至50余人。当时产品仍以维修糖业、缫丝、粮食加工、水利等机械为主。1954年,地方国营顺德县人民机器厂兼并“高要机械厂”等,调入一批技术人员和设备,同年筹建铸造车间,开始了主动生产的新时期。
 

三、1956年至1958年期间,经社会主义改造,工厂先后2次更名、多次兼并发展,生产范围扩大,生产环境得到了迅猛的提高。我国进入“大跃进”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顺德农械厂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将厂区占地增扩至二万平方米,生产设备增至128台(含自行设计制造),全厂发展至2395人,还成功试制了3匹马力的柴油机,以及拖拉机、切藤机等农机具,生产了普通车床100台,响应国家“以钢为纲”的方针,三个月超额完成县委下达的炼钢200吨的任务。
 

四、这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三年经济困难”的调整时期。顺德农械厂的生产计划减缩,企业一边陆续大量下放工人,疏散回原籍,一边组织留厂工人开展“生产自救”。组织工人利用机械加工的边角废料,生产计划外产品,如铁锅等生活用品和锄头、草钊等小型农具等,到街上流动出售(直销)。

 

五、经历了艰难的经济调整时期后,随着国家发展与壮大农业政策方针的实施,地方国营顺德农具机械厂逐渐得到恢复发展的机会。根据佛山地区广大农村发展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的实际需求,农械厂大量试制、投产人工降雨机、农用水泵、统糠机、碾米机、甘蔗压榨机等农具,并于1968年投产“顺农一型机动喷雾器”、试制成功半自动步枪并负责枪机加工、“顺德”牌2吨支农汽车、71型碾米机、4匹165型风冷柴油机、20匹290柴油机、多用机床等,为佛山地区机械工业和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六、为农服务推动着农械厂的发展。1970年1月1日,“地方国营顺德农具机械厂”改名为“顺德县农机修理制造厂”(简称农机厂)。进一步明确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发展方向。企业凭着自身的努力,在一无资料参考、二无技术外援,也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的情况下,组织工人、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三结合”技术攻关队伍,克服重重困难,自主设计、生产多种设备和产品,如再生熔铁炉、锻造反射炉、Y38滚齿机、C660车床、Z35摇臂钻、B5032插床、万能工具磨、大型卷板机、卡腰式熔铁炉、电力镀硬机、C618改装齿轮、100吨冲床,六条柴油机专业加工生产线,以及多种农业机械、糖机器械、190-10型立式柴油机等大批新产品。并组建顺德县高压容器专业设计、生产、检测队伍,参与顺德氮肥厂的建设与扩能会战、参与甘竹滩发电站主部件的设计与加工制造攻关。
 
期间,根据“大办民兵师”实际需要,按照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三落实”的要求,组建了企业武装民兵组织,为当地政治、经济服务。


 
七、二十世纪70、80年代,顺德县农机修理制造厂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和发展,在积极发展生产的同时,企业非常注重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企业通过工会组织,建立“职工之家”,大力倡导、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开设冰室、图书室、卡拉OK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等;企业建立的乒乓球、篮球队、象棋队、狮子队、文艺队,都成为容奇地区文体活动的主力队伍。顺德柴油机厂因此连续多年获得广东省“优秀职工之家”称号。当时主政广东党政军领导工作的许世友将军还专门组织队伍乘坐专车来本企业观看篮球比赛。为稳定提高员工素质,还自办工人大学,持续开展全员的职工培训教育,工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蓬勃兴旺。根据职工立业成家的迫切需要,建立托儿所、幼儿园,解决工人后顾之忧。除了改建、扩建企业内员工集体宿舍,还建筑多幢厂外职工宿舍,解决、改善员工的居住条件与环境。
 

八、7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指示,顺德县农机修理制造厂进一步明确了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本着“为农服务”的精神,农机厂在研发、生产“德力牌”立式柴油机等农业机械外,还注重为对口服务的农村大队提供全方位的多种机械维修服务,仅在1975年就派出下乡维修农机具人员142人次,为农村培训亦工亦农队伍433人。并建立以马冈大队、红旗大队、振华大队、容里大队等为基点的工农互助合作模式。


 
 关 键 时 期 
九、1979年,根据国家对工业发展的要求,为适应建立柴油机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需要,顺德县农机修理制造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980年,工厂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通过对员工的全员培训、考核以及加强对产品的质量检测要求等方式,全面推广“TQC”活动,在全厂范围内成立45个“QC”小组,全面覆盖所有的车间和班组。企业被确认为广东省二级计量单位。1982年9月,DL190-12型立式柴油机荣获“国家银质奖”,这既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认可,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时期,顺德农机厂有超过1300名员工,这些员工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于陈村、伦教、大良等镇街。由于农机厂所的工人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在当时这些技工可不好找,为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1976年工厂里就开始举办工人大学。在工人队伍里面选取一些肯学的人组成一个班,师资则由本土工程师和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组成。顺德农机厂当年被誉为顺德机械工业“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机械工人,输送到了各个顺企工业岗位。

十、1984年10月15日,“顺德县农机修理制造厂”正式改名为“广东省顺德柴油机厂”,从此转向了“柴油机”的专业化生产,并率先在农机行业开创农机“三包”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广东省顺德柴油机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人均产量、铸造综合废品率等指标均居全国中小型功率柴油机行业前茅。到1985年,产品覆盖省内市场,畅销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直接和间接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南美、非洲等国家。
 
十一、经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改革,以及顺德工业结构的调整,广东顺德柴油机厂发展为“顺德德力企业集团公司”,形成了企业集团的雏形,由一间厂变为三间厂(顺德德力柴油机厂、顺德德力机械厂、顺德铸造中心)。根据顺德工业战略的发展规划,德力集团公司与中国一汽集团合作组建“顺德汽车厂”。至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推进了顺德国企转制的大潮,顺德德力集团也在潮流中顺势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成功实现企业转制。德力集团历年建造的多幢套职工宿舍,也在转制的过程中,通过住房产权转换,将原有国有性质的职工宿舍转变为个人所有。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稳步、持续、快速地发展,顺德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德力集团在强化主导产品“德力牌”立式单缸柴油机的研发、经营以外,着力扩大经营与资本营运,先后合作组建新公司,研发、生产海水淡化设备、纺织机械、印刷机械、信息技术等,并成为“广东德冠公司”的主要创始股东。德力集团属下的子公司广东德力柴油机有限公司也不断开拓创新,研发利用清洁能源技术,提高原有产品能效,实现新产品的减排节能目标,在1998年获得“广东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德力牌”柴油机产品获得了佛山市顺德区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广东省自主创新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以及“广东省诚信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创新企业”,首批“顺德区五星级劳动用工诚信企业”等多项殊荣。2012年初,在容桂政府的支持下,德力集团公司结束在工业路二十三号的营运,成功整体搬迁到容桂新发路十八号,开始新的征程。